当前位置:看书谷>历史军事>刘协:待朕看看尔等的下场!> 第017章:这个学生不好教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17章:这个学生不好教啊!(1 / 1)

在刘谐的面前,再次出现了那水纹状的涟漪,继而出现了一些画面。

早上在温室的时候,他也认真看过伏寿,距离比这会离蔡邕更加接近,精神也比这会更加集中,为何什么也看不到?

不仅如此,刚才他看到的画面中,蔡邕并非是被王允下狱,死于狱内。而是在一支乱军攻入长安、肆虐未央宫时,因守卫石渠阁还是天禄阁的典籍,呵斥意欲放火的士卒,被失去约束的士卒持戈刺入前胸而亡。2

是由于所谓的历史的偶然性,导致某些结果出现了差异;还是因为一些事情已经改变,引起蝴蝶风暴,进而改变了原本注定的结局……

刘谐回过神来,只觉得精神上又是一阵疲惫,也难怪分心走神了。

听天子提起袁隗,蔡邕心中微叹,不知道怎么回复,只好低头下拜。

袁隗的两个嫡子,袁嘉袁懿达,袁化袁仁达,如果不是他避祸江南多年,必有一人拜到他的门下。

一旁的王允替他解围道:“袁太傅固然风采不凡,名高德尊,却失于约束子弟,终致家祸。陛下感怀旧人,其情甚切,此《诗》中‘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之义矣,甚善。蔡侍中为陛下侍讲,当发扬此善义,成陛下之英明。”

三人一番君明臣贤,把殿中角落处的史官糊弄过去,王司徒先行告退,自去处理政务,把空间留给这师徒二人。

这是在考教刘谐的基础了。

他直接顾左右而言他道:“朕有意治《春秋》。”

蔡邕明白了,天子尚未治任何一经。

昔年他为议郎时,曾经上书劝谏孝灵皇帝,却根本阻止不了这件事情,而鸿都门学于是大兴。

更何况,孝灵皇帝驾崩时,陛下年龄只有九岁,一直养在永乐太后的宫中。

于是他向刘协讲了个小故事:“昔年孔夫子独立庭中,孔鲤趋而过庭。”

“夫子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从《诗》开始进学,也是今文学派的常规教学方式。

其次是《礼》、《尚书》,讲立身、处世,是士人能跻身士林的进阶学问,是即孔子所说的“不学礼,无以立”;

可是,刘协哪有时间这么循序渐进呢?

他努力的想了想,和蔡邕争取道:

“朕之所以先学《春秋》,乃是因《春秋》关乎智意,关乎治政之道。”

不得不说,天子这番话,虽然急功近利了些,但也有一定道理,难怪从小有聪慧之名。

“此典故出自《尚书·皋陶谟》,乃大禹登帝位后,问政于士师皋陶时,皋陶对大禹的劝谏,是用于天子的言辞;又《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有言,相国、丞相,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又天子称制,制曰‘可’。陛下适才答王司徒,曰‘好’,此亦不妥。‘可’者,为判为令;‘好’者,为应为和,岂是上位者语气?”

这位新老师,文采典故自不必说,各种出处可谓信手拈来。只是,有必要这么抠字眼么?

蔡邕感觉有点头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