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历史军事>刘协:待朕看看尔等的下场!> 第031章:翻什么宗室谱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31章:翻什么宗室谱牒?(1 / 1)

说是借口,其实也不尽然。王斌信步走到附近的长安官驿,拜访前几日在华阴结识、又同为公车送来长安的幽州部从事田畴。

“让子泰见笑了,”王斌拱手回礼,“子泰亦得骑都尉之职,什么时候前往觐见?”

“这却是为何?”王斌大感诧异,“子泰此行殊为艰难,于朝廷颇有大功,受职理所应当。”

“……子泰高风亮节,着实令人佩服,”王斌沉默了片刻,提醒他道,“只是,子泰不入未央宫,不去觐见天子,此行的使命如何完成呢?”

见王斌似有不明之色,田畴又解释道:

……,……

蔡邕是当世文宗,书法大家,各地大族的家中有长者去世时,无不以得到蔡邕的亲笔碑帖为荣。

蔡邕本不想挑刘协的刺儿。毕竟天子当以习经修德为要,书法不过小道而已。

可看了两旬刘协的字迹,他实在忍不下去了。

于是,除了修习《春秋左氏传》外,刘协近来又加了临帖的课程,每天都要对照着蔡邕的字迹,把当日的学习内容抄录十遍。

刘和这时候求见,某种程度上算是拯救了刘协的右手。

“刘侍中向来深居简出,难得前来宫中。朕欲多和他叙谈一会,夫子可否减免今日临帖的课程?”

“多谢夫子!”刘协连忙应下,继而请教道,“刘侍中之父大司马、幽州牧刘虞,为宗室长者,德高望重,乃是同出光武皇帝一脉的宗亲。我欲以家礼接见刘侍中,当如何称呼?”

事情麻烦不说,万一查出个祖孙辈分,称呼起来也尴尬。

“《仪礼·觐礼》言天子呼诸侯之礼云: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

“刘侍中臣和,陛下既以家礼相见,宜以‘族兄’相称。”

黄门侍郎钟繇领命而去,蔡邕也顺势告辞。

“书法之道,非一时之功,当持之以恒。黄门侍郎掌关通中外,尚书台承制策命,策书多出其手,如这颍川钟繇,还有另一位黄门侍郎敦煌张昶,皆擅长书法。”

“此事可行否?”刘协故作犹豫,“前时王司徒来见,朕曾以政事相询。王司徒却言道,朝廷大事有董太师操持,有诸朝臣协助,陛下年龄尚幼,未加元服,当用心于学业,勿以它事为忧……”

在这幼年的身体里面,毕竟是一个成年的灵魂。

只是,朝廷如今的所有决策,流程上都绕过了他这个未亲政的天子;那几位以备天子顾问的侍中,都没进能入朝堂的核心,对政事的了解颇为有限。

刘协不愿和王允处得太僵,更不想破坏其谋划,一些要求和试探也就只能点到为止。

正所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谋除董卓这样的大事,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如此一旦事有不谐,他这个专心学业的天子,也能完全排除嫌疑,不受到任何风波的牵连。

“昔年孝灵皇帝即位,不过十一二岁而已。次年有乳母赵娆自长乐宫取天子印绶、符节以归,遂亲理政事,彼时亦未加元服。其事虽有瑕,理则无亏。”

“否则长期由尚书台承制策命,礼乐征伐出于朝臣,岂是《春秋》正道?近来关东渐效其做派,各自表奏官职,可见其弊之甚也。”

更何况,陛下还是如此的聪慧呢?经义一点即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