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大盘鸡
人家是大盘鸡,咱做的这个应该叫小盆鸡。黎安安想着关于名字的问题,不小心又把自己逗笑了。主要是后世的那些大盘鸡,基本都被摆放在看着就贼厚重又精美的大盘子里,而她家的这个呢,挤挤挨挨地在两个搪瓷盆里缩成一团。主打一个接地气。
不过这也正合了它身为江湖菜的气质,要的就是这种不拘一格混搭风,装盘粗犷,市井气十足。
其实,自从她来了之后也采购了不少厨具和锅碗瓢盆,但是现在想要买到正宗的能装大盘鸡的那么大的盘子还是不太可能的。粗瓷盘现在是有的,就是精细度和后世不能比,还小。现在市面上最多就是各种搪瓷的盆、盘、杯。不锈钢的也少,现在人家可属于高档品,不过黎安安也买了不少,工业票有不少都搭这里头了。
每个厨师都必须有各式各样各种大小的餐具!黎安安微微俯身,凑近盆边,深深吸了一口气一一对咯,就是这个味儿!
辣而不燥,酱香醇厚。
最后出锅的时候她汤留了不少,还要拌皮带面嘛。不过就算汤多,也一点都不稀,还是很浓稠,棕亮棕亮的。端上桌,旁边还有清炒的土豆丝和腌黄瓜。荤素搭配还解腻。
袁小四看到眼前的两小盆儿鸡肉,鸡肉色泽红亮,汤汁看着就极浓郁。光是闻着就特别香,抬头好奇地问黎安安,“安安姐,这是哪儿的做法啊?”黎安安略一沉吟,神色认真地回答:“也是自创的,我吧,做饭做多了之后冥冥之中就感觉这么做好吃,所以就试试看,果然吧,又不出我所料。上辈子我大概是个厨神。”
袁小四:前半句像是真的,后半句一一
仔细一想也不无道理!
不讨论这个了,还是吃饭要紧!
袁小四夹了一筷子连皮带肉的鸡块儿,放进嘴里,腮帮子鼓动几下之后,眼睛亮亮地吐出来一个光溜溜的鸡骨头。
再夹下一筷子的间隙,抽空说,“好吃!香,酱汁味儿特别重,就是能吃出你放的那些香料的味道,还有一点点甜味儿,比平时做的那种鸡肉好吃多了!黎安安收下了袁小四同志真诚的赞美,也夹了一筷子裹满酱汁棕红发亮的鸡块。
上面的酱汁多到还在缓慢滴落,所以黎安安吃的时候会先把鸡块儿放在碗里的米饭上沾一下,作为放进嘴里之前的中转站。慢慢的,一会儿米饭上面就会染上红亮的酱汁,也会变得特别好吃了。刚一放入口中,黎安安就被香得神经一激灵!就是那种纯香,霸道十足的一种香。
以一种大刀阔斧的态势攻占着味蕾,让人瞬间臣服的香!透过鸡皮,咬上鸡肉,就可以吃到吸饱汤汁之后鲜嫩入味的肉块儿,最好的地方当然是鸡腿肉的部分,嫩滑软烂,香辣浓郁!吃到嘴里的那一刻就觉得大盘鸡这种做法是鸡肉最好的归属,因为真的很难再做得比它还要好吃了!
真的只有吃了大盘鸡才知道什么是大盘鸡一-虽然这是一句废话,但是每一个爱吃大盘鸡的孩子都懂!
不愧是边疆十大特色菜之一。
据说之前有一段时间那儿是静默状态,好多边疆的娃都哭着喊着要吃大盘鸡,不惜想要翻墙出去。
行为不可取,但是心情可以理解,黎安安想说,我懂你们!旁边的土豆也是不可忽视的,炖煮后绵软沙糯,边缘融化在汤汁中,都不用咬,一抿,就融化在嘴里了!
小盆底下的皮带面,夹起一根,上面挂满了浓郁的汤汁,兼具爽滑和酱香,是大盘鸡里压轴的“角”,也好吃到爆!鸡肉的味道无敌,土豆也是一绝,面更是人间精品!真!好!吃!
黎安安一边吃一边感叹着。
好多人觉得大盘鸡和黄焖鸡像,NO!完全不一样!算是,各有各的好吃吧。
但是大盘鸡不容易做错,它的容错率极高,黄焖鸡想要吃到一家合心意的却有点难。
黄焖鸡历史还算久远,大盘鸡就比较年轻了。据说八十年代才被发明出来,在塔湾那边。那是北疆的交通枢纽,过往货车司机多,为了满足这部分客人的需求,餐馆就推出了大盘鸡,因为它“分量足,味道浓,方便多人一起吃"。味道浓郁是大盘鸡最大的特点,就算是一个再不爱吃饭的人,尝了一口大盘鸡都会瞬间被激发出食欲。
夹几块鸡肉,扒两口饭,再来一筷子土豆丝,再来一块鸡肉,吃鸡肉吃得稍稍腻了之后再来个酸脆爽口的腌黄瓜。
啊啊啊啊阿一一
有的时候真的要感叹,为什么好吃的那么多!一个嘴根本不够用!
咦?
怎么没吃几口就饱了?
一个胃也不!够!用!
明明还是馋的啊。
但是胃里已经有点装不下了,只能看着别人继续美滋滋地吃。羡慕一一
对,说的就是黎安安,她刚刚有点吃急了,像饿了好几天似的呕眶就是炫。主要也是这鸡肉太下饭、太入味了,太好吃了!一时没忍住。
黎安安吃完之后就坐在那看其他人吃,丫丫筷子用得没有成人灵活,所以她会帮着夹点皮带面什么的放到她碗里。
闷头吃的小脸上偶尔还会崩上一点酱汁,像小花猫似的,但是是个上食的小花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