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宝丫头你进宫了么?”
荣禧堂里,听了宝钗的话,王夫人顿时一脸喜色,忍不住拉住宝钗的手,絮絮地说个不止:
“当初老爷还说,盯着凤藻宫里的位置的人多了,哪怕祖上三四辈儿都是勋爵的姑娘,宫里头都能挑花眼,根本轮不到宝丫头你头上,我那时就觉得,老爷说得太过了,如今怎样,到底是把宝丫头你给挑进去了!”
王夫人说到这里,面上越发添了得色。
“也亏得我叫你舅舅那边把你报上去试试,不然如何能成?如今元春出来,大公主也大了,你进去陪着,不过一年半载,待到大公主出阁,自然又有好些体面,不比你元春姐姐差了。”
宝钗面上含着笑一一应了,心下却只道王夫人糊涂,舅舅如今升任九省统制,出京查边未归,舅母就算嘴上答应了,又能做些什么?
何况王家原不比贾家,王子腾简在帝心,凡事亦会看觑皇上的脸色,见皇上看不上薛家,他避之唯恐不及,哪还会帮薛家出力?
不过,王夫人的这个误会,薛宝钗并没打算解释,与其让人猜着,她是如何搭上那一位的,倒不如借王夫人的口掩人耳目,让人以为她当真是被王家推荐入宫的。
王夫人不知薛宝钗的心思,很是高兴地感慨了一番,而后又由宝钗身上,想到了薛姨妈身上去。
“既然宝丫头你不日便要进宫,你母亲在外头一个人住也不妥当,不如我去禀了老太太,还叫你母亲搬回府里来,也好照应着。”
薛宝钗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若能如此,自然是好的,当初搬出去,原也不是我们的本意,母亲在家时常想起姨娘来,心底也是思念不已。”
说到此处,薛宝钗拧了拧手里的帕子,叹气道:
“只是恐怕,老太太那边不答应呢。”
王夫人闻言,不由得拧起了眉心,照她看来,老太太实在是有些太多事了。
因着薛蟠的事,薛家虽然落魄了下来,然而到底是累世名门,有她和王家在,难道还真能让宝钗沦落为平民之女么?
女子虽不能科举近身,但想要出头,也不是毫无途径,像宝钗进京,原本就是为了待选,倘若真能采选入宫,凭宝钗的身世、样貌、才华,难道就寂寂无名一辈子么?
元春入宫也不过才几年,这不是恩荣加身了?
王家姑奶奶生的一个女儿是这样,怎么见得另一位王家姑奶奶生的女儿就一定不会如此呢?
其实,王夫人心里还另有个想头。
当日送元春入宫之时,王夫人心里就隐隐觉得,自家女儿绝不是当女史的命。
元春的才情样貌,并不输给宫里的主子娘娘,况且王家女儿多有宜男之相,除了王熙凤这心眼子太多误了子嗣的以外,不论是她还是薛姨妈,膝下都是儿女傍身,王夫人想着,皇上盼皇子也不是一两天了,说不准为着这个,会纳了元春呢!
只不过,这个想头后来被惜春搅和了。
元春有县主身份傍身,又与东安郡王府定亲,而且既然嫁在宫外,见面的日子总比在宫里头多,因此王夫人倒也没有多少不满,只是总觉得有些可惜。
先前那吴天佑跟贾政同在工部做员外郎,因着荣国府的威名,吴天佑见了贾政总是毕恭毕敬,吴夫人在她面前也是陪着小心说话,谁知道吴天佑的女儿一朝做了贵妃,青云直上,吴天佑也摇身一变,竟成了刑部侍郎了!
这几年来,吴夫人见了她,虽然还不至于作威作福,可是腰杆子也硬挺了很多,不似往年那样巴结了。
王夫人嘴上不说,心里老大的不愿意,吴家姑娘未出阁前,她也曾经见过一面,比元春差着老远呢,那样的人物都能当贵妃,那元春当个皇后岂不是绰绰有余!
因此,自元春入宫以来,王夫人便时不时便会盼着这个想头,如今元春虽然出宫,宝钗却又有了造化,王夫人心里那点子念头,便不由得又死灰复燃了。
这般想着,王夫人心思微转:
“其实咱们两家原是实在亲戚,亲厚些也是正常的,都是被那林丫头,还有那府里的四丫头搅和了。”
“好在如今林丫头搬了出去,四丫头也回宁府里住着去了,捣乱的都不在,依我说择日不如撞日,这两天老太太心情不错,咱们去把这事儿回了,等我说了你进宫顶缺的事儿,老太太一高兴,也许就答应让你母亲搬回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