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贾母这边固然是过了关,王夫人却很有些不依不饶,见老太太松了口,一时间更是激动:
“老太太,话不是这么说,那可是宝玉啊,打小儿被人伺候到大的,您要他去外面的学堂里,跟寒门学子一般念书,这不是要宝玉的命,也剜媳妇的心吗?”
“咱们家何曾缺过先生的束脩,老爷若是怕宝玉胡闹,请先生进府来教导,不也是一样吗,咱们请的先生,比外面的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老爷只怕宝玉胡闹,就不怕外面那些先生不能对宝玉尽心尽力教授,反倒耽误了宝玉的前程吗!”
贾政摇一摇头,颇有几分恨铁不成钢:
“无知蠢妇,你懂得什么!那寒学中的学子,都是经了两位塾师层层选拔上来的,将来都是大有可为的栋梁之才,宝玉能与他们结交,便是与朝廷中未来的青年才俊结交,对宝玉将来的仕途百利而无一害!”
“你这般横防竖挡,偏要将宝玉养在家里头享清福,难道将来宝玉出仕,全靠咱们家这几张老脸去照应吗?”
贾政虽然官运不算亨通,这些年在官场冷眼看着,也品出些别样滋味来。
一则,就是“朝里有人好做官,宫里有人好办事”。
吴天佑先前跟他平起平坐,可女儿当了贵妃之后便扶摇直上,而他就没有这样的福气了,只能在员外郎这个官位上蹉跎,倘若他的女儿也当了贵妃,他不也就能跟吴天佑一样鸡犬升天了?
二则,便是“县官不如现管”。
金陵四大家族之中,贾家、史家都是以爵位见长,薛家从前以家资见长,唯有王家虽然巨富,却实实在在是权臣出身,到如今贾家史家都隐隐式微,薛家更是已经落败,只有王家因为稳稳巴结着皇帝,如今还是煊赫一时,贾政看在眼里,虽不能至,难免心向往之。
总而言之,贾政觉得,想要家族不落败,光靠勋爵是不行的,家里必须得有个顶梁柱,是在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唯有这样,才能撑得住门楣。
三则,便是他的“科举经”了,简单来说,就是凡是能够不由裙带关系而青云直上的,一定是由科举进身的,似他这等恩荫入官的,不过是朝廷赏他个体面,让他做个摆设,领些不痛不痒的俸禄,以示照顾忠良之后罢了。
若不然,为何由科举进身的王子腾扶摇直上,而他却蹉跎一生?
难道王子腾的才干,真就比他强出那许些去?
如此一来,贾政自然对让女儿入宫、让儿子中举一事分外有执念,如今女儿虽然已经出宫定亲,绝了他的皇亲国戚梦,但毕竟当了县主,也算是某种程度上验证了他的想法——元春若不入宫,怎么能当上这个县主?可见入宫毕竟还是有好处的!
而正因如此,对于让宝玉中举这件事,贾政也是势在必得,甚至为此现在就开始给宝玉铺路了——宝玉年纪还小,以前走了弯路不要紧,只要看得严,肯定能扳过来的,现在让宝玉去结交未来的朝廷官员,将来等宝玉入了朝堂,也有人照应不是!
王夫人虽然执拗,无奈贾政和贾母主意已定,她就有千万种不愿意,也只能自家发发牢骚了。
……
送宝玉进寒学的事这边算是敲定了,贾家这边虽则是知道的,外人却是一点不晓得。
倒是赵姨娘听说了宝玉念书的事,心里生出些念头来,私下里跟贾政商量:
“既然宝玉都能去读书,何妨让他把环儿也捎上?如今环儿也大了,是时候正经找个地方念书了,总是在家里头胡混,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就退一步讲,让环儿多识得几个字,多读几本书,将来也能在家里多帮衬一些不是?”
“再者,虽说去寒学读书要隐姓埋名的,可宝玉那等身份的人,身边一时间没人伺候,岂不是要慌了手脚?让环儿跟着去,也能照应着些。”
其实赵姨娘对宝玉本无好感,原本也不愿意贾环上赶着兜揽宝玉,但如今形势实在是不同了,宝玉挨打的原因在贾家又不是秘密,赵姨娘生怕把贾环送去家学,给她还回来一个“假凤虚凰”的儿子来,可宝玉尚且没有延师教导,王夫人和贾母又怎么可能同意单独给贾环请一个老师?
也就是说,贾环若是不跟着宝玉去寒学念书,那就只能选择去家学念书了!
赵姨娘原本不识字,她对官场和科举有限的认识,都是贾政这些年里断断续续教给她的,是以,赵姨娘的心思跟贾政别无二致,都是一门心思认准了要让儿子考科举的。
他们之间唯一的差别,就是贾政对贾环并不抱希望,只对宝玉给予厚望,而赵姨娘却是满心里盼着儿子能够蟾宫折桂,这样贾家也能给她一些体面。
贾政揽着赵姨娘,在心里暗暗盘算了一番,一个人也是送,两个人也是送,到时候多给寒学送去些束脩就是了。
和宝玉相比,贾环固然是形容猥琐、举止粗俗,但毕竟也是贾家的儿孙,怎么能只是粗识几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