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也举行了韩国第一场女性个人西洋画展。在报纸上投稿连载短篇小说,在文字周刊发表随笔,内容或批判或讽刺,女性地位和男性相比不对等的卑微,传统社会家庭对女性的压迫。这个阶段,罗蕙锡被认为是“新女性"的代表先锋。时间来到1920年,罗蕙锡嫁给了一位追求她许久的外交官,还对丈夫提出几个对当时来说,极具叛逆色彩的要求。要求丈夫永远爱她,不干涉她的创作,也不和婆婆同住…婚后生下孩子的罗蕙锡尝试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好妻子”“好母亲”,却也没有放弃思考和个人的艺术追求。
事情的转折点来到七年之后,罗蕙锡和丈夫游学欧洲,在巴黎学习绘画期间,她出轨了参与三一运动,后来又抛弃立场沦为亲日派的崔麟。丈夫得知此时之后提出离婚,罗蕙锡不仅失去家庭,也失去了孩子的抚养权。
之前人人称赞的新女性被社会抛弃,离婚的女性就像劣等产品一样,人人避之不及,亲人朋友,甚至孩子都不再和她来往。社会舆论来势汹汹的压迫羞辱罗蕙锡,罗蕙锡不止没有保持沉默,还写下了著名的《离婚告白书》。
指责韩国社会只接受“贞洁的女性”,不允许女人犯错,也批判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过分苛责。婚姻束缚女性,让她们没有多余选择的权利。这次事件过后,罗蕙锡遭受到更为猛烈的舆论风暴,不止保守派,连同进步派都不再同意她的观点,连同许多女性也同样加入指责她的行列。罗蕙锡毫不妥协,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但逆时代风潮的人,无法以一己之力抵抗社会共识,她的画展无法举办,文章也无法发表,基本的生活也无法保障,彻底沦为社会抛弃的人。
只能依靠卖画和写作勉强为生,人生因为一场出轨而急转直下,在52时,穷困潦倒的死于首尔的一家贫民救济院。这位前卫女性罗蕙锡,在韩国近现代史上是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韩国主流仍然认为她是一位因出轨而被丈夫抛弃的女子。一直到李龟烈的《罗蕙锡评传》出版,其中罗蕙锡的文章被人阅读,才终于有人愿意正视这位新女性。
“芝玉ssi觉得怎么样?关于罗蕙锡。”李沧东这么问她。
其实关于罗蕙锡,她现在被拓展为人权运动家,女性主义的先声,沈芝玉以前就有了解过。
但是要让她评价,也许是不太聪明。
罗蕙锡不是没有被社会教育,也不会不知道什么是对的,应该做的,甚至可以说,只要她不出轨,她的人生会一直顺遂。“不聪明,但是又好聪明。”
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即使再怎样也不低头,确实值得被记住。即使现在,对待男女,不也是两套标准吗?沈芝玉好像知道为什么李沧东会选择她了,虽然她是个标准的投机主义,有着趋利避害的天性。
爱情也许没那么重要,但是追求爱情的这份权利非常重要。这关系一个人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由。
“可是我不理解,爱情不应该是枷锁,是责任,是选择对方成为命运共同体,愿意和对方休戚与共吗?追求爱情的权利也不应该是出轨的理由吧?”沈芝玉对于自己理解不了的角色,真的很难演好。一旦提到爱情就已经不理解了,再加上出轨,就更加糟糕。完全没办法共情。
焦虑的感觉,感觉自己做不到也演不好,会搞砸,也会辜负李沧东的信任,沈芝玉就已经感觉气闷了。
“芝玉ssi,罗蕙锡如果只是贪图出轨刺激,就会变得很俗气,权利、压迫和反抗,才是重点。”
李沧东如果要刻画爱情的重要性,就不会选择沈芝玉,明明有张高敏感的易碎面孔,却意外的,和爱情电影不搭。
他也看出来沈芝玉的情绪。
“我有选择你的理由,全度延当初也恨我,说不要和我合作了,相信我,也相信你自己。”
在挖掘演员这点上,李沧东还是很有自信。何况沈芝玉并不是那种,真正的乖乖牌。
她不是那种老师家长怎样讲,就怎样做,完全不考虑的孩子,她只是,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