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年底。
自从无功先生离开后,颜白就未踏进长安一步。
御史好像忘了朝廷有颜白这么一个人,没有弹劾,什么话都没说。
朝廷还破天荒的送来了俸禄。
俸禄分三样,禄米、土地、俸料。
禄米是糯米,三百石的糯米。
地就是属于官员的土地,独立于封地之外。
结算也是粮食结算。
俸料就多了,包括月俸、食料、杂用,职事官又有防合或庶仆等。
这些都折算成了银钱,一块儿发了下来。
(p一品至五品有防合。一品防合96人;六品至九品有庶仆,六品有庶仆15人))
银钱颜白不缺。
可禄米颜白却是很喜欢。
都是糯米,粒粒饱满,干干净净,这些米都是人手搓出来的。
这样的米无论是酿酒,还是用来做糯米饭都是最佳的上品。
宫里出来的东西你可以说它少。
但绝对不能说它不好。
人分三六九等,物分九等。
市面上的东西在宫里统一有个名字叫做“俗物”。
说白了就是凡夫俗子喜欢的东西,上不了台面。
好一点的东西叫做“含蓄”,也叫矜持。
不张扬,又不刻意的低调,你看一眼能觉得这东西很不错的那种美。
宫里用的器物美那叫“自然”,也叫中庸,也叫“天人合一”。
自然到什么程度呢?
就拿颜白俸禄里面的物品来说。
不能装东西的器皿,不能扇风的镂空骨扇,不能佩戴的饰品。
颜白觉得没用,裴茹却是对这些喜欢的不行。
她不能佩戴的饰品给了伽罗,把那骨扇留给了自己。
“大郎,要不要说说青雀。”
“怎么了?”
"太凶了,这些日子,他吓得学子们走路都不敢发出声响,看着没有以前有活力,怪怪的!”
颜白闻言头也不抬道
“无妨,我相信他。”
裴茹看着颜白拿着竹签小心翼翼的挖土,没好气道
“你这跟挑鱼刺一样,等你把花生挖出来,年都过完了!”
“你不懂!”
“我是不懂,可是我是心疼你的腰!”
颜白抬起头“去去,瞎说什么呢,我腰好着呢,不信你今晚跟我睡!”
裴茹红着脸啐了一口“去找伽罗吧,她还想要个儿子。”
“两个正好!”
“她说被皇帝要走了,不算!”
“唉,又不是要不回来。”
裴茹走了,颜白如同考古一般在挖着花生。
丝瓜在很早之前就熟了,因为看得见,颜白也不怎么担心。
一直把小丝瓜,养成了老丝瓜。
收获了快五百粒种子。
五百粒种子已经分下去了,各家各户当作宝贝一样珍藏起来。
用土木灰包裹着,贴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丝瓜篓子颜白也没舍得扔,全部给了书院厨房的厨娘。
所有人对丝瓜篓子一致好评,透水快,刷锅刷的干净。
如今,花生的叶子已经全部黄完了,颜白准备今日就全部挖出来。
至于为什么用竹签慢慢的刨。
其实是颜白心里的忐忑。
青雀早早的就得到了消息,裴茹刚走,他后脚就跑来了。
青雀是继大唐皇帝,无功先生,李恪,颜白之后的又一位书院祭酒。
他当祭酒的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除学生。
一次开除了一百四十多名。
一百四十多名学子被青雀赶出了书院。
不光书院诸生惊呆了,就连诸位先生也都瞠目结舌。
堵在青雀门口要说法。
这些学子里面,有好些是某位先生的得意门徒。
开除完学生之后,青雀开始让某些先生告老还乡。
短短的一个月,李晦跑了仙游七趟,念了七次旨意。
书院少了二十多位先生。
人情不在仁义在,这是朝廷对这些先生的遮掩。
这些先生有问题,心思不单纯。
颜白心善不搭理,不代表李泰心善不管。
他厌恶这些恶心人的龌龊事。
七年前李泰什么都不懂,问什么都说不知道。
如今的李泰是,我是祭酒,你若觉得我做的不对你去找太子去!
青雀再次成为魏王,多年对青雀不离不弃的苏惠也终见明月。
他被青雀任命为王府的长史。
王府里面就他们两个人。
虽然魏王府的牌匾重新挂了起来,但青雀从未去看过。
也就苏惠拉着书院学子去参观了一趟,让每人写了一篇游记。
青雀来了,李恪也来了,觉得好奇的孙神仙也来了。
对于外来食物,孙神仙总是抱着尝一尝的心态。
半黄的叶子他摘了一片放到嘴里嚼了半天。
颜白见状期待道“如何?”
“味苦,性平,归肝、胃经。
叶子全部留下,给马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