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最多。
过去这半年,《开端》仍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即便是重播,收视率也常常是同时段第一。
这部电视剧给他吸了不少粉。
至于那些城市文艺青年,粉他的更多。
……
三天后。
羊城。
刚刚参加完一场路演,沈良接到蒋德福的电话。
“师弟,你猜猜《束》的首日票房是多少?”
听到这喜气洋洋的语气,沈良大胆预测。
“300万?”
“不对,不对,再猜,再猜。”
“400万?”
“总不能是500万吧?”
“哈哈,虽不中,宜不远也。”
蒋德福哈哈一笑,道出真实数字。
“全国首日票房487万,单日第一!”
“其中,申海地区票房138万,在永华电影院,单日票房30万,打破了永华电影院的历史记录!”
487万?
这个数字,沈良已经很满意了。
虽然没能比过《手机》单日500万的记录,但《束》的主战场是小日子。
仅凭小日子的票房,《束》已经收回成本,还大赚特赚。
国内这边只是小甜点。
只要票房不是太拉胯,保住大导演的逼格,那就够了。
其实。
退一万万步,即便《束》票房拉跨,也不会影响沈良的地位。
老谋子拍的《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一个票房800万,一个票房500万,影响什么了?
没有!
小成本电影,那是另外一套评价体系。
保住口碑的同时,不亏本就行。
《束》如果是在国内拍,顶天500万成本。
票房随便卖个几百万,dvd+电视台卖个1-200万,海外版权再卖几百万,无论如何都不会亏本。
票房小爆,沈良跑路演跑的更加起劲。
深田恭子每天也乐呵呵的。
天天跟情郎在一起,能不乐呵嘛。
《束》剧组的氛围欢快,《无间道3》和《手机》的制片方就没那么高兴了。
前者倒还好。
上映半个月,《无间道3》的盗版碟已经到处都是,票房潜力基本已经耗尽。
《手机》不一样。
《束》那487万票房,至少有100多万是从《手机》里抢去的。
特别是申海地区。
玛德。
黄金时间段《束》的排片率接近6成,是《手机》的一倍!
隔天。
华艺兄弟的王仲磊就在一场论坛会上,当着记者的面,发表了一段内涵满满的话。
“华夏电影市场正处在蓬勃发展期,我们始终相信良性竞争能促进产业进步。”
“但某些影片的排片量级与市场反馈存在微妙偏差,这让人不禁思考,观众的选择权是否被真正尊重了?”
如果只是单纯这句话,问题不会太大。
事后。
《信报》的一篇报道‘恰好’帮王仲磊补足了关键信息。
【据悉:《束般的恋爱》在申海地区的排片率超过六成……】
接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记者追到路演现场。
趁着路演提问环节,《华西都市报》直接挑拨。
“沈导,华艺兄弟的小王总在燕京影视论坛炮轰《束》的排片不合理,你有什么想跟他说的吗?”
“有这事吗?”
“有!”
旁边的坐地虎《蓉城商报》的记者跟着补充。
“他专门提了《束》申海地区排片超六成,说不合理,是强行干预的结果。”
“哦,那你帮我给他带句话吧。”
一听这话,《华西都市报》的记者立刻提笔。
火药味,来了!
“让他多去申海的电影院看看,到底是谁选择了排片。”
换成是其他人,沈良都懒得回应,但这个小王,一而再,再而三的跳。
不能忍!
听到前面这句,《华西都市报》的记者还有点失望,但紧跟而来的这句,立刻让他精神一振。
“如果华艺的宣发经费比较紧张,可以随时找我报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