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品以下的小官,巴结他,那是毫无心理负担。
就连王家在京城的族人,也聚在一起,想着如何攀附上李景孝。
第一个动的心思,自然是把王熙凤嫁过去。
甚至有王家人,还在埋怨王夫人。
一开始明明写信说,想让王熙凤嫁给李景孝,可等着等着,就没消息了。
现在好了,他贾家反倒愿意嫁大姑娘,当兴安伯府二房的媳妇了。
可见王夫人和贾家,这是暗地里知道了兴安伯的本事,干脆当作没写过信,自己悄悄把女儿嫁过去。
这事被王夫人知道后,气的好几天茶饭不香,做什么都提不起劲。
李景孝可不管那么多,除了亲朋,外人一概不理会。
虽说广结善缘,广纳新友是好事,可实际上,朋友不需要多,三五个就行。
那些酒肉之交,点头之交的无效交友,反而是负担。
眼看都已经响起了子时的钟声,宴会再不结束,就得在皇宫里步入新的一年。
李景孝也不管太上皇和皇帝有些意犹未尽,抱拳告辞,在乾清宫外等着媳妇出来。
而且他自己就是殿前司副指挥使,只要不进乾清宫,谁也赶不走他。
李景孝还吩咐夏守忠的干儿子长顺,等在殿外候着贾政、贾珍和贾赦。
说是自己是殿前司副指挥使,不能擅离职守,只能让长顺送他们出宫。
贾政倒是真信了,贾赦和贾珍对视一眼,再看看自己三人周围的同僚、大臣们。
知道李景孝这是不愿意见这些人。
所以两人不仅没半点生气的意思,反而巴不得李景孝这时候避开。
免得李景孝抹不开面子,真答应那位权贵,好处就让别人家占去了。
而且贾珍一想到自己儿子贾蓉,现在就在李景孝身边当差,心里那叫一个高兴。
恨不得,明天就把尤二姐、尤三姐送去李景孝家里。
——
李景孝一身大红蟒袍,出现在乾清宫外没多久。
不仅有太监汇报给了皇后,太上皇和皇帝也都知道了。
本来正打算回大明宫的太上皇,不由笑着对皇帝说道,“看样子,我们这位兴安伯对自家夫人是真喜欢。”
隆德帝笑着点点头,李景孝越这样,越说明这小子是个痴情种。
而一个沉迷情情爱爱的男人,什么雄心壮志都会被消磨掉。
只是没一会,隆德帝又皱眉起来。
思索几秒才说道,‘父皇,景祐今日护驾有功,该如何奖赏,朕有些拿不定主意。’
太上皇听完就翻了个白眼。
自己这儿子心思缜密,也算勤政,很多时候还挺果决的。
可就是心胸不够宽广,偶尔还显得斤斤计较。
当年还是皇子时,就看出他对人对己,都有些苛求。
从古至今,功高莫过于救驾。
虽然今天锦衣卫指挥使周伯益体内的蛊毒,还没爆发出来,就被李景孝发现,并且镇压了下去。
看似功劳比不上战场上紧急情况下,带兵救驾那么危险和关键。
但要是没李景孝,不仅自己父子俩要倒霉,在场的文武大臣们,也会有极大的伤亡。
这时候,只要封赏不是太过分,没人会反对。
要是封赏低了,大臣们反而会觉得,你们皇帝父子俩的命,也就那么回事。
那今后还有谁,愿意冒着丢掉小命的风险勤王救驾?
所以太上皇直接说道,“要么封景祐世袭兴安伯,要么给他封侯。”
说完,太上皇自己都叹息一声,“要不是景祐实在太年轻,朕都想给他个世袭的侯爵爵位了。”
隆德帝张张嘴,正想说些什么。
太上皇直接挥手打断,说道,“皇儿,当初那忠靖侯抡起功劳,还远比不上景祐今日之功。
为何当日他被封忠靖侯,到了景祐这里,你却迟疑不决?”
隆德帝一愣,本想说史鼎那是靠着拼命,搏出来的侯爵爵位。
但今日李景孝不仅救驾,而且还是救了两个皇帝,顺带着又救下满朝文武。
说功劳没史鼎高,明天就会被人笑话死。
朝臣们心里,也会觉得赏罚不公。
而太上皇则心里很清楚,自己这儿子,又是犯了疑心病。
生怕李景孝地位越来越高,将来会造反。
可他也不想想,从古至今,只要赏罚分明,人家想造反都没借口。
一旦名不正、言不顺,就没几个人愿意跟着造反。
越是聪明人、越是有才能的人,也越不会跟着这种人造反。
朱棣造反,都要打出‘清君侧’的名号。
北征北元,实在找不到理由,居然扯到汉高祖刘邦曾在漠北受辱这事上面去。
他爹朱元璋的理由,就响亮和名正言顺多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老朱不仅做到了,还夺回已经从中原王朝手里,失去了五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所以老朱的历史评价才会那么高。
而且爵位再高,手里没兵权,也不可能造反。
所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