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18日,红星轧钢厂,副厂长办公室。
办公室里,一个四十岁上下,穿着一身白衬衣的中年人,正坐在靠窗的办公桌前,正展开一份当天的报纸看着。
今天的头版头条是《华国加纳发表联合公报签订友好条约》。
“咚咚咚!”
“来!”
门外传来敲门声,正琢磨着加纳是哪个地方国家的李新民放下手中的报纸,随口应了一声,办公室的门便从外面推开了。
深呼吸数次后,许大茂怀着激动且忐忑的心情推开了李副厂长办公室大门,拘谨的看着这位平日里几乎接触不到的大领导,浑身紧绷道:
“李副厂长,您让我们科长留意的王刚今天来报道了!”
“我知道了。”
摆摆手让想要再说些什么的许大茂离开,李新民拿起手边的一个牛皮纸袋打开,从里面抽出一份简历展开阅读。
王刚,21岁,长安人,北大汉语语言学1961届毕业生。
工人家庭出身,父亲是陕钢的技术员,母亲是中学教师,家里还有一个和祖国同龄的妹妹。
望着简历上大气挺拔的钢笔字,又瞥了一眼右上角年轻人的一寸黑白照片,李新民不住的点了点头。
一个多月前,当劳资科长亲自送来这份北大寄来的档案时,李新民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实在是想不通,一个北大毕业的高材生,就算不去政府部门工作,要去首钢那样的大企业也不是什么难事。
可为什么会选择来红星轧钢厂这样一个在京城排不上号的单位啊?
为此,李新民还私下调查过王刚,结果发现这个来自大西北的小伙子在京城并无亲朋故旧,在轧钢厂更是没有关系。
虽然说这大学生来的有些诡异,报道的时间也有点晚,但是李新民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这个大学生有没有真正的培养价值。
稍微思考了一番后,李新民打算还是先观察一番再说,如果对方明事理有能力,他一定就要把这个大学生拉进自己的队伍里。
若是对方是那种不通庶务的书呆子,那么他就要用这位名牌大学生去嚯嚯杨厂长了。
宣传科里,在劳资科办完入职的王刚受到了宣传科长的热情接待,他亲自给王刚介绍宣传科的同事,又拉着王刚去办公室私聊,这让坐在办公室角落里的许大茂心中满是嫉妒。
对方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长得又那么俊,刚入职就是5级办事员,月工资49.5元,比自己这个熬了三年学徒出来的8级放映员工资高了十多块。
自己好像没有一点能比得过王刚。
宣传科长办公室,这位地中海发型的孙科长笑着和王刚聊了很多,从家庭到学校,把王刚的底细摸了一遍。
得知王刚曾经在学校管理过广播站,孙科长大手一挥就任命王刚为轧钢厂广播站站长。
随后,大致给王刚讲了讲轧钢厂广播站的现状,孙科长就要求王刚根据以往的经验来改造轧钢厂广播站,还让他下周一拿出一份工作计划出来。
又听说王刚还没有住的地方,孙科长直接给交道口街道办写了封介绍信,让他直接去办理手续,把住处安顿好之后也不用再回厂里了,明天早上再来上班。
说实话,孙科长的热情让王刚都有些摸不到头脑,按说领导对于自己这个新人不得观察观察,拿捏拿捏,直到摸清楚自己底细才会循序渐进的放权吗?
怎么一上来就把广播站交给自己,难道就不怕自己得陇望蜀,难以辖制?
[难道有什么坑在等着我吗?]
想不通里面的门门道道,王刚干脆也就不想了,只要自己把手头的工作做好,让人挑不出问题就是。
王刚的行李并不多,只有一个解放包和一床铺盖,卷起来绑在自行车后座上。
给门卫大爷甩了支大前门,王刚就骑着车离开轧钢厂,一路向西直奔交道口街道办大院。
“嘿,那边的小伙子,你这是要找谁啊?”
一个正好出来上厕所的南锣鼓巷居委会大叔看到了王刚,便停下脚步上前询问。
王刚停下脚步转身,从自己的解放包中掏出一沓文件,露出阳光般的笑容道:“大叔您好,我是红星轧钢厂的新职工,过来办理落户的。”
上下打量了一番这个文质彬彬的帅小伙,大叔乐呵呵道:“听你这口音不像是本地人啊!”
“是的,我是陕省人,在京城读完大学之后就打算留在这里工作了。”
王刚歪着脑袋,上前给人发了支烟,有些不好意思的挠挠头道:“我这里有户口迁移证明,身份证明,还有学校和红星轧钢厂的介绍信,就是不知道找谁办理业务。”
“哎呦喂,还是个大学生,了不起了不起!”
大叔又忍不住上下打量这年轻人,一个劲的点头,伸手指着院子里挂着竹席门帘的正房道:“你去找我们街道办王主任吧,进去左手边那间办公室!”
“谢谢大叔!”
交道口街道办副主任叫王红梅,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妇女,在年轻人敲门的时候正眉头紧皱着在办公室中踱步,不知道是遇到了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