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不匹配?”
汉朝,汉文帝刘恒时期,献上《过秦论》的贾谊得到汉文帝特别召见,他算是记载中大汉首个对大秦灭亡思考的官员。
“贾谊,林啸老师也说了,你的看法是大秦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亡于苛政与民本缺失?对林啸这个灭亡原因,你怎么看?”
刘恒目光深邃,带着疑惑与探寻,看向贾谊。
他也算是被这么多灭亡原因看得眼花缭乱,林啸这个说法,倒是别出心裁。
贾谊神色恭敬,微微躬身,语气谨慎地回应:“陛下,林啸老师还没有说出具体理由,臣不敢妄下判断。”
看到林啸列出了那么多人归纳的观点,贾谊自然不敢轻易断言自己对大秦灭亡原因的归纳就完全准确。
刘恒微微颔首,说道:“行,那便好好听听林啸老师怎么说的吧。其他人的,朕还可以理解一下,林啸说的这这治理能力,治理体系,也着实让朕有些无法理解。”
刘恒抬头看着天幕之中的林啸,迫切也想得到林啸的详细解答。
“治理能力,治理体系,什么东西?”
与此同时,朱元璋同样对“治理能力,治理体系”这些现代化词汇一头雾水。
他皱着眉头,与朱标对视一眼,眼中全是困惑,却也只能安静地等待林啸的讲解。
“想必,同学们对我说的,不太理解吧。这个词汇,是近些年很高频的一个词汇……”
同样,七年级三班的教室里,学生们脸上写满了迷茫。
林啸看着台下一双双充满疑惑的眼睛,心中了然,这些对于初中生来说颇为陌生的政治概念,确实需要详细展开讲解。
“今天,老师就客串一下你们的政治老师,好好说一下……”
林啸先是在PPT上展示了“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这一词汇的来历,仿佛是一位专业的政治导师,开始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我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词汇呢?”
“主要是我们当前也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毕竟,14亿人要怎么治理,怎么让大家每一个人都过得越来越好,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先例,没有可参照的,只有我们自己一步步来探索。”
大概过了一下背景后,也没太深入,林啸巧妙地将话题引向大秦帝国:“然后,其实现在这个情况也可以套用这个词汇到大秦身上。”
“他们面临的情况是,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郡县制大一统王朝,有着接近三千万人口的治理难题。面对这样极其复杂的治理情况,大秦,亦或者是秦始皇,可能都没有好好考虑过这个问题!”
“用郡县制这个新的制度来治理三千万人口,他们先前有这样的案例吗?”
林啸停顿片刻,不等同学们回答,便自问自答起来:“有!楚国尝试过郡县制,并且几乎成为六国中最强的国家,但它管辖的人口差不多是300万到600万人。”
“还有大秦,在商鞅变法后,用郡县制治理的人口也差不多是600万到千万级这个量级。从表面上看,在郡县制运用历史上,他们似乎很有治理经验。”
“可大秦统一六国后,人口暴增至两千万、三千万这种量级。而且这些人口语言不通、文字不同,甚至生活习惯也大相径庭,这里面的治理难度,是呈现几何倍数增长的。”
说到这里,林啸语气一转,神情变得惋惜:“然而,大秦却粗暴地一刀切使用了郡县制,一并管理。”
“这会不会出问题?”
林啸自问自答,仿佛秦始皇附体:“想必是会的。”
“秦始皇他们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会开启车同轨、书同文等一系列方便郡县制管理的举措,降低治理难度。但,他们显然对郡县制体系治理设计还不到位。”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林啸先是用汽车发动机作比喻:“有点像是,他们大秦之前的郡县制,相当于小汽车发动机,在他们六世君主的调校、磨合之下,大秦发动机,也就是郡县制,完美地治理好了他们原先大秦的人口、资源,使大秦高效运转!”
“这算是梁启超的观点,大秦成战争机器。”
看到学生们,尤其是女同学们脸上依旧有疑惑,林啸迅速切换PPT,一张小马拉大车的图片出现在屏幕上。
他接着说道:“当然,再打个比方,马车!原先大秦、楚国使用郡县制治理国家的时候,相当于只需要三匹马、五匹马,就能把大秦、大楚拉得又快,装载的东西又多。”
“但大秦突然吞并了六国,这辆马车之中,人口数量突然暴涨了三五倍,却还用之前那几匹马。”
“想要继续拉动大秦狂奔甚至平稳发展,摆在大秦面前的选择,要么就是加大马力,增添马匹;要么,就是适时改造马车,让马车装的更多;或者铺设更加平坦的马路,减少摩擦,带更多的人,这就是他们基于对匹配郡县制的改革举措。”
林啸稍稍停顿,等待学生们理解,这可是他对郡县制的另外一种演绎。
要是,学生不理解,他就浪费了。
好在,学生们都聚精会神的看着他,有的还时不时点头,似乎听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