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有十来封,应该都是各地的英语老师们寄来的。
自从《人民日报》报道了二十四字教学法的新闻之后,他收到各地英语老师来信的频率就猛增,现在每天收个十几封很正常。
这些信都有个特点,那就是收件人写的是“燕师大外语系讲师杨翊”,只有看了《人民日报》的人,才会这样写。
当然,除了各地英语教师之外,也有一些学生会寄信过来,主要也是想要跟杨翊讨教英语该怎么学。这些信,杨翊基本上不会回,甚至看的都很少。
因为实在太多了,一天十几封信,他要是每封信都回,那多耽误工作。
而且他之前投稿的杂志社也收到不少读者来信,《诗刊》跟《世界文学》还好,《上沪文学》特别多,不过信都在他们杂志社放着,并没有给杨翊送来。
这些信要是都送过来,他就更没时间看了。
再过些时日,都不是看不看,回不回的问题了,他要考虑这么多信应该放在哪儿。
就他家那一室一厅,连个书房都没有,要腾出地方放信,是真够呛。
王宁的车子也没框子,杨翊拿了信往胳肢窝一夹,笑道,“小奇,我走了,你继续吃饭吧。”“慢走,杨老师。”
杨翊也没问董智芝,直接就蹬了起来,董智芝在后面两步就赶上了,然后轻轻一跃,再次上了后座。上了后座,她见杨翊夹着信骑车别扭,便笑道,“信我帮你拿着吧。”
“嗯,行。”杨翊松了松胳膊,让董智芝把信拿了过去。
拿着信,董智芝好奇道,“你怎么有这么多信?”
“都是各个学校英语老师寄来的,想跟我探讨英语教学法。”
董智芝也看到了好些信封上写了“某某中学”,不过她对杨翊说的什么英语教学法不是很了解,还以为是正常教师间的交流。
“这些信你都会回么?”
“当然不是,这么多我可回不过来,家里还有好多呢。”
“哦,那寄信的人该多伤心。”
“那也没有办法……”
杨翊说着话,车子走到乐育路尽头,往京师路拐,一拐过来便看到袁田跟刘琰夫妇迎面走来。“杨老师,吃饭去啊。”袁田笑着打招呼。
杨翊笑着点头,“嗯,吃饭去,我就不下来了啊。”
“别下来了,去吧。”
刘琰早就看到杨翊后面载着个人,而且看鞋应该是女孩子,便一直盯着,想要看看后面是谁。等到杨翊路过的时候,刘琰看到了董智芝,她忍不住赞叹:“好漂亮的姑娘。”
袁田笑呵呵地说道,“怪不得给杨老师介绍对象他一点不感兴趣,敢情是已经有对象了。”“是啊,我们之前不是在瞎操心嘛。不过杨老师天天在学校,从哪儿认识这么漂亮的姑娘?”刘琰好奇道。
袁田猜测道,“可能是电影学院的吧,之前杨老师不是跟电影学院那边走动挺多的?”
“应该是。”刘琰点点头,对袁田的猜测表示认同,电影学院的姑娘确实漂亮:“不过这个年纪应该是学生吧。”
“学生怎么了?杨老师虽然是老师,但是这么年轻。”
“也是,反正不是我们自己学校的学生就行。”
“杨老师也不说介绍给我们认识认识。”
刘琰笑道,“估计刚处吧,不是太好意思。”
袁田又一脸八卦道,“哎,你说,杨老师跟老蒯两个人,谁会更早结婚?”
“那还是老蒯吧,虽然老蒯一直藏着掖着,但他跟曲老师都处挺长时间了,而且两人年纪已经不小,该着急着了。”
袁田撇撇嘴,“那我跟你看法不一样,我觉得杨老师说不定后来者居上,老蒯在感情方面太温吞了。”“那倒也是。”
刘琰点点头,她觉得丈夫说得有道理,看杨老师这样,显然是闷声干大事的。
随即她又笑道,“说不定人家都不在处对象,是咱们瞎猜的。”
袁田耸耸肩,“反正没见杨老师单独带过其他女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