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暄几句,两人移步去了办公室。
“沈导,我来之前,谢老专门嘱咐,你下次去申海,一定要到他那里去一趟。”
茶台对面,任中伦笑眯眯的抿了一口茶。
“他说,港台导演拍不出《赤壁》的厚重,就像日、韩拍不了史诗电影一样,这不是他们能力不行,而是文化环境决定的。”
“你是国内目前最合适的人选,他说,‘小沈拍的话,一定不会糟蹋了老祖宗留下的瑰宝’。”
“谢老过奖了。”
沈良笑着给任中伦又续上一杯。
“任总,其实不瞒你说,接拍《赤壁之战》,我也是压力山大,毕竟,《三国》的故事流传的太广。”
“要是你都拍不好,那我想,国内找不到几个能拍的。”
商业互吹几波,任中伦从秘书手中接过一堆东西,接过那迭东西时,他收敛了笑容。
眼神、表情都带着几分严肃。
看到那泛黄的手稿剧本,沈良的表情也郑重了许多。
“沈导,这是1980年梁信梁老和谢缙谢老一起写的《赤壁大战》剧本手稿。”
任中伦一边放下东西,一边介绍。
“这些是当年二老探讨剧本,前往赤壁考察的照片。”
“这个。”
拿起那份手写信时,任中伦语气微顿。
“这是83年,梁老写完剧本寄给要帮书记后,由他手写的《赤壁大战》回复函。”
“当年……可惜啊,一千多万的投资,对于80年代的上影是难以承受的巨资。”
“现在,都交给你了!”
“嗯。”
沈良微微躬身,庄重地从任中伦手中接过《赤壁大战》的相关资料。
“任总,一定不负重托。”
“哈哈,不要这么严肃。”
任中伦乐呵呵一笑。
“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听听背后的故事?”
“当然,洗耳恭听。”
“好,那我就说说。”
随后,他缓缓说起了《赤壁大战》的过往。
“59年,谢缙导演和梁老一起拍摄《红色娘子军》时,二老就诞生一个念头,要把赤壁大战搬上银幕。”
“但那会经济困难,二老的拍摄经验又不足,他们就想着晚些时候再拍。”
“一晃时间到了65年,他们觉得时机成熟了。”
“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民族自卑感,二老希望用曹操、周瑜、诸葛亮这样的风流人物提振民族自信心。”
“梁老了一年多时间查阅资料,写出提纲,并完成上、下两集剧本初稿。”
“原定计划是66年拍摄,但因为种种原因,又搁浅了。”
“79年,二老再度生出拍摄《赤壁》的念头,梁老了三年时间,辗转京、沪、湘、鄂、粤多地搜集史料。”
“最终,剧本在83年定稿,计划85年开拍,预计投资1500万。”
“但,那时候物价飞涨,厂里开支太大,无力承担这笔巨额投入。”
“90年代初,经济有所好转,厂里准备再启动《三国》电影,然而,那时候央视的剧版《三国》已经上马。”
任中伦口中的寥寥数语却横跨四十余年,几近常人的大半生,谢、梁二人数度筹拍,数度搁置。
看着那一沓泛黄的剧本,沈良心底多了几分敬畏。
如果早知道这段历史,沈良早他妈接拍《赤壁》,哪有吴白鸽的份。
不过。
现在也不晚。
接着,沈良跟任中伦打了声招呼。
“任总,见猎心喜,我先看看剧本。”
“请。”
任中伦微微抬手。
翻开剧本,第一页是出场人物,主演曹操、周瑜、诸葛亮,从排名来看,梁信和卢苇,两代编剧的想法倒是不谋而合。
曹操、周瑜是绝对主角,诸葛亮只是第三男主。
后面依次是孙权、鲁肃、黄盖、孙尚香、大小乔……
看到小乔,沈良又想到了吴白鸽。
玛德!
吴白鸽真该死啊!
别人筹备大半生没能拍出来的戏,硬生生被他糟蹋了。
略过主要角色,翻开下一页。
上集
片头:军祭
占满银幕的火光,骤然而起的鼓乐,刹那间将人们引进1700余年前的军祭场面。
文学剧本这么写,没问题。
第一幕片头描绘的是盛大的军祭,有军士组成的军祭舞,有鼓乐,有祭祀,有身着金盔金甲,手持金槊,骑乘菊宝马的曹操。
更有彻地连天,无边无沿的十万骑兵、三十万步卒。
明艳的阳光下,枪矛如林,旌旗遮天,却是鸦雀无声。
然后。
曹操缓缓举起重如千钧的金槊,待金槊过顶的那一刻,突然间,如天崩地裂。
千百面战鼓,千百把号角,齐声而鸣!
完了!
文字在脑海中变成画面,沈良纠结了。
这开篇的冲击力比卢苇版《赤壁》更强,气势更盛。
是用军祭?还是拜相?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