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好啊!
但,塔喵的,这不是多选题,而是单选!
二者只能择其一。
连拍两场,且不提预算,它的功能性也重复了,不符合电影叙事结构。
和卢苇一样,上影厂的前面几幕戏全是描写曹操。
看到第六幕那一段,沈良笑了。
【行军途中,驷马车厢内。
脱下衣服,光着膀子的曹操,看着侍儿的脸,他意识到什么。
“你是男童,还是女子?”
侍儿低头:“禀丞相,小婢是女子。”
曹:“那怎么,三四天来就你一个人侍奉我。”
“禀丞相,原来小女子有四个。”
“其他三人呢?”
“死了,在路上。”
“怎么死的?”
“瘟疫。”
曹操长叹一声:“酷暑远征,瘟疫不断,你们又昼夜侍奉我,累死……这都是我的罪孽。”
“小婢失言。”
曹操再次看向侍儿。
“我没有怪你,我喜欢说实话的……抬头让我看看。”
“胆大而不狂,有英气,眉目之间,很喜人,今晚上你陪我……”
“陪我睡觉。”】
想想曹操光着膀子,上一秒话题还在瘟疫,下一秒倏地跳到睡觉,这笔力,厉害。
这一版剧本,也更贴合现实。
曹操南下是七月份,正值酷暑,如果盔甲齐整,烈日当头,哪怕有车厢挡着,那也得热死。
虽然契合史实,虽然是梁信的心血之作,但沈良肯定不能这么拍。
真按照现实来拍,军营一扎,到处都是光膀子的大汉,他都能想到网友会怎么说。
满营尽是大膀汉。
看着,看着,沈良微微蹙眉。
本子好不好?
好。
梁信老师写这个本子一定了很多心血,如果是60、70,甚至80年代拍,它都不会差。
换成现在拍,它有点问题。
本子写得太正,节奏又有点拖,经历过好莱坞大片洗礼的现代观众们,恐怕很难容忍整整十一幕的曹操南下行军戏。
这些剧情如果放在电视剧里,观众的容忍度会更高。
因为看电视不用额外付费,即使有线电视付费观众,也不会在意那点钱。
电影不一样。
一张电影票3-40块,两个人就是7-80块,小一百块,这是真金白银掏出来的。
所以。
得改啊。
抛开节奏,《赤壁大战》里面也有很多好戏。
张飞横矛当阳桥的改编,沈良就很喜欢。
【张飞一人一骑挡在桥头北端。背后,桥面上已燃起大火。
熊熊燃烧的木桥上,张飞横矛立马,据险而守,一人独斗十余骑。
烈火烧断桥之前,张飞一抡长矛,曹军躲闪之际,张飞借挥矛的惯性,坐骑一转。
其疾如风,冲开烈火浓烟时,张飞大笑。
“孙子们来呀!”】
看到这一段,沈良已经想好构图、灯光、机位、镜头该怎么调度。
合理地,适当地,精彩地改编!
更契合历史上的张飞,有勇有谋,万人敌也!
约莫半个小时后,沈良合上剧本。
“怎么样?”
任中伦满怀期待道。
“任总,我在这个本子里看到了历史的厚重。”
沈良避重就轻道。
“也看到了不一样的曹操,不一样的周瑜,不一样的诸葛亮。”
梁信老师写的剧本里,曹操成了殚精竭虑,雄心勃勃,扶大厦之将倾的一代英主,形象非常正面。
显然,梁老师不满《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
除了曹操,周瑜和诸葛亮被他塑造成了相见恨晚,英雄惜英雄的知音。
“一针见血。”
任中伦笑眯眯的夸赞着。
其实,一看沈良避而不谈剧本好坏,他就懂了。
大概不是特别满意。
想想也正常,二十多年前定稿的本子,用现在的眼光评判,多少有点‘过时’。
不过。
梁老、谢老,包括他自己,对此都有准备。
他们送剧本过来,只是集思广益。
沈良才是《赤壁》的导演,对三国,对赤壁,他肯定有自己的理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