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基本上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历史上,教育和选人用人制度的变迁。”
林啸看向课堂,发现即便是他公布了这样的联系,眼前的学生们,眼睛也一下有点迷茫。
“哦,历史上的教育和选人用人制度的变迁?”
大明,朱元璋他们来了兴趣,以往这方面的历史课,他们还真没系统去了解。
“稷下学宫、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科举黑天鹅?”
始皇等人看得也迷迷糊糊,实在是这一个系统太大了,不抽丝剥茧的剥开,他和初中生一样,也听不懂。
“嗯,怎么说到我们的察举制了?”汉武帝刘彻也有些意外,这题竟然把他们也增加进去了。
“朕,九品中正制?这东西,也流传后世了?”
曹丕忍不住看向陈群,这会儿,他似乎感觉才到了林啸要讲的东西。
“好吧,我一个个讲……”
看到七年级三班的学生们反应迟钝,林啸也觉得这堂课,不太好讲,但都讲到这里了,他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我们国家历史最早记载的教育,在商朝时期,当时以宗教和贵族教育为主,官学处于萌芽状态……”
“到了西周,才建立分级官学,名字叫辟雍、泮宫、乡校,也有叫序、叫庠之类的称呼……”
“东周,随着天子式微,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外加百家争鸣……”
“所以,齐桓公当时就为齐国,创建了稷下学宫,官私合办,主要是汇聚诸子百家各学派融合,推动百家争鸣……孟子在这里讲学,荀子三任祭酒,也就是校长……”
“秦国的丞相李斯,就在稷下学宫学习过!”
“这应该是我国最早的学术性大学,里面的学生,更多是思想融合,学成之后,可以在各国找工作,也就是去当官……总之,到这个时期,能学习认字的,还是贵族!”
“当然,稷下学宫出去的学生们,也不一定去当官效力……”
“他们往往去当官,还是要看诸侯和贵族的脸色……”
“譬如信陵君养几千门客……”
“毛遂自荐等等,算是那个时期读书的出路。”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人才出路,要么就去诸侯手下当门客得教育,要么就去各国战争储备下的官学,还有人推荐进行学习……要么去孔子创办的孔子大学等私学……”
林啸试图通过描绘春秋战国时期学生的学习和出路场景,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变迁。
果然,随着配图和一些成语故事结合,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
“然后就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开始军备竞赛和各种变法谋求人才。”
“最终大秦开辟了独特的军功体系和人才招引体系,再加上一系列制度设计,使得大秦最终吃鸡胜利。”
“只不过,由于他们统一后太短,才搞到书同文,禁止私学的地步,然后又发生一系列比教育还严重的事情发生,导致大秦奔溃,教学体系建立更无从说起。”
林啸讲得也越发具体:“到了刘邦创建汉朝,初期讲究休养生息,在学习上更是趋近于躺平,让各郡国自己着手,他们主要矛盾是休养生息和匈奴威胁,然后还要消化一大堆功臣集团的后代。学习和教育这个时期,放任发展的。”
“到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经过近70年的休养生息,然后与匈奴决战,为了选拔更优秀的人才,在董仲舒的提议下,察举制应运而生。察举制就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让一些有才能的平民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但随着时间推移,察举制也出现了弊端,比如容易被世家大族操控,形成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局面。”
“到了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起初是为了选拔人才,根据人才的家世、道德、才能等评定品级,然后按品级授予官职。然而,后来逐渐演变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工具。”
“直到隋文帝杨坚时期,科举制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选人用人的格局。虽然石勒早有科举的尝试,但杨坚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让更多寒门子弟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隋炀帝时,又设立进士科,科举制进一步完善。而武则天则开创了武举,为选拔军事人才开辟了新途径。”
一个简单清晰的脉络,在林啸的讲解之中,娓娓道来。